审计处
 首页 | 机构设置 | 法规制度 | 工作动态 | 学习园地 | 下载专区 | 服务指南 | 廉政建设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正文
 
内部审计“1+N”审计模式创新
2020-05-09 10:39  

内部审计“1+N”审计模式创新

 1+N”审计模式,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审计理念和组织方式以及实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对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方法的创新。

“1+N”审计模式率先在地方审计机关实施国家审计项目时采用,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探索“1+N”审计模式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能,成为摆在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所谓“1+N”审计模式,是指打破以往一次审计只涉及一个审计项目、只出具一个审计报告的单一模式,开展审计工作时,同一审计组在一次审计中,针对同一个被审计单位,以一个审计项目为依托,同时实施相互关联的多个审计项目,最终出具多份审计报告的模式。其中,“1”指一个项目,即该模式中最主要的审计项目,“N”指开展主要项目审计时,同时开展的次级审计项目;也可以理解为“1”是一次进点,“N”是满足多项审计要求。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过程中,通过一次进点,既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又针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实施预算执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1+N”审计模式是一种资源共享、过程共行、结果共用的理念,通过多个审计项目整合开展,广泛、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多方面的综合、立体情况,加强关联分析,增强系统性、全局性和建设性,使审计成果更加全面、科学、到位。

一、创新“1+N”审计模式的动因

(一)推进审计全覆盖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不断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审计范围越来越广,业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单位由于受编制和规模的限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任务日渐增多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凸显。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在同一次审计中完成更多的关联性项目,就成了现实选择。内部审计创新“1+N”审计模式,结合部门、单位业务特点,整合多个审计项目一起实施,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可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

(二)完善单位内部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位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资金规模大幅提升,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业务内容越来越复杂,风险也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内部审计重要性日益凸显,审计目标逐渐从查错防弊转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审计领域越来越广,内部审计从不被重视、可有可无,变成能够为单位防范风险、完善治理、增加价值的工作,成为单位治理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传统审计方式存在站位不高、审计目标和模式单一、重复审计浪费资源、查找问题不深不透、提供信息不系统不全面等弊端,亟需创新审计方式。“1+N”审计模式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同一审计对象实施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从多个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查,提高了项目审计质量,为单位治理提供更加全面、科学,更加系统、更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三)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

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不得不划出人员、时间和精力,配合审计工作,对于被审计单位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来说,有时候是一种干扰和负担。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应尽量减少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的干扰,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1+N”审计模式一次审计,一次进点,同时实施多个审计项目,达到了叠加和深化的目的和效果,有效减轻了被审计单位的负担。

二、实行“1+N”审计模式的条件

(一)同时实施的审计项目可以资源共享实行

“1+N”审计模式的审计项目,必须是同时针对同一被审计单位实施的审计项目,并且项目审计范围是重合、包含或交叉的关系,能够做到审计时审计资料、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等要素共享。模式内的项目不能是相互毫无关联的项目简单叠加,否则起不到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升工作深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配备足够的审计力量

“1+N”审计模式综合性较强,尽管整体上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但因为比实施单一审计项目的关注点更多,业务层次更深、更复杂,需要配置更多、更强的审计力量,以满足任务复杂性、多向性的工作需要。

(三)审计人员具备多种审计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审计能力

“1+N”审计模式对审计方案编制人员、审计组组长和审计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要求。纳入范围的审计项目内容既有交叉重复,又有各自要求,编制审计方案需要合理把握主要审计项目和次级审计项目工作方案之间的联系,既兼顾总体要求,又考虑到各次级项目的具体内容。

审计组长必须具备合理分工、统一调度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能够依照方案和审计组成员的专长、经验做好详细、合理的分工,搞好调度和信息沟通,既不遗漏工作任务和要点,又在审计项目内容有交叉和重复的情况下做到有条不紊、各负其责,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

“1+N”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内部审计人员面对既定的审计资料,应具备多项审计项目的综合分析、判断和问题提炼能力。目前,内部审计队伍中复合型、能够承担全面审计任务的人才并不多,大多数审计人员只熟悉单一领域的审计业务知识,对于新任务、复合型任务往往能力不足、无从下手。采取“1+N”审计模式,必须考虑项目组合的复杂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三、“1+N”审计模式的实施

(一)制订审计项目计划

内部审计部门在安排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完善治理、加强管理的工作需要,统筹考虑审计项目的业务性质、审计范围和工作时间,将审计对象相同、可以一并实施审计的项目,作为“1+N”项目列入审计工作计划。制订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个项目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必要时制订阶段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质量标准,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既减少随意性,也要保持一定的机动性,在时间安排、人员配置上预留空间。

(二)查阅参考前期成果

对于已审计过的部门单位开展审计时,参考、调阅以前的审计项目资料,借鉴以往的审计成果。参考范围不限于同类项目,对于非同类项目也根据“1+N”审计理念,认真从审计对象、审计证据、审计成果等方面,分析前期审计项目对于本次审计的参考价值,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避免审计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期成果资料,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效果。

(三)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由于“1+N”审计项目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定要做好审前调查,切实增强审计方案的切实性和针对性。在审计项目确定后,要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大体情况,对其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和分析,初步评估审计风险,确定审计工作重点。根据审前调查情况,以主审计项目为主导和依托,编制审计主方案,将涉及次级审计项目的内容编制子方案,统筹、协调和安排主方案和各个子方案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四)统一组织现场实施

根据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安排审计组,设置审计组负责人,根据审计人员的岗位、专长合理分配审计任务,统一调配、统一调度、统一实施。审计组成员之间在组长的统一调度下,高度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及发现的问题,集中分析、“会诊”,互通有无,充分讨论,信息共享,做到审计思路与过程繁而不乱、杂而有序,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和方向,确保审计内容无漏项、审计工作不重复,同时保证审计资源高效利用、审计目标顺利实现。

(五)获取充分适当证据

审计组对发现的问题要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于涉及多个审计项目的审计事项,要对该事项反映的多方面问题性质加以分析,分别确定每个问题所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确保每个问题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对反映多个问题、为不同审计项目同时提供证据支撑的资料,要分别评估该资料作为审计证据数量的充分性和质量的可靠性。

(六)按照主次出具报告

审计实施结束后,审计组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梳理并形成审计结论,按照主次关系出具“1+N”个审计报告,其中1个主要审计项目报告,N个专项审计报告。并在不同审计报告中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不同类别,分别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其中主要审计项目报告涉及专项审计报告内容的,可直接引用而不再详述。

四、实践中的“1+N”审计模式组合

按照“1+N”审计模式的项目条件,审计须针对同一被审计单位,审计范围重合、包含或交叉,审计时可以资源要素共享。工作实践中能够作为“1+N”审计模式组合实施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一)以战略决策审计为依托,可与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1+N”模式

内部审计机构对单位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部署贯彻执行与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审计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资金投入、管理使用与项目投资进展、事业发展等情况和项目预算编制、执行及决算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根据项目资金的重要性程度和管理分配权限等因素确定重点审计对象。以战略决策审计为主线,使其与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等相结合,组成“1+N”审计项目,对涉及的重点部门、单位进行监督,加大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力度。

(二)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依托,可与战略决策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和效益审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1+N”

模式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战略决策、内部控制、财务收支、资产管理和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设为若干个次级审计项目,集中立项,统一确定实施时间和工作量,综合编制实施方案。每个次级审计项目,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计项目,又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场审计结束后,根据需要分别出具报告,实现审计资源和成果利用的最大化。

(三)以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为依托,可与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1+N”模式

审查预算执行和决算,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等作为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次级项目同时实施,审查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情况,关注薄弱环节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提出整体、全面的建议。

(四)以物资采购审计为依托,可与合同履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1+N”模式

物资采购包括设备采购、图书采购、药品采购等大宗物资采购。其中,物资采购资金作为专项采购经费是否专款专用、合同签订是否合规、合同内容是否得到严格履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等,既是物资采购审计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又可以作为“1+N”模式中的次级审计项目。

(五)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依托,可与货币资金审计、债务审计以及其他收支项目或结存项目单项审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1+N”模式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进行的审计。需要检查会计报表编制的合规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检查是否高估资产、低估负债,检查收入费用计价的正确性。单位可根据需要,检查舞弊、促进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等。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对货币资金、存货、债务等重要财务报表项目,作为次级审计项目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审查,以达到审计一次,完成多项目标的效果。

“1+N”审计模式的工作实践,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系统总结、分析和研判被审计单位在战略决策、资金运用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分析揭示问题背后的体制缺陷、机制漏洞、制度不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为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高尚国,《中国内部审计》2019年第10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处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文昌东路19号   邮编:212400